
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在线股票配资门户网,长安汽车副总裁邓承浩的一番话,给燥热的固态电池市场浇了盆冷水:“全固态电池最乐观也要2030年才商业化,外界别再拔苗助长。”
要聊透固态电池,先得搞懂它凭啥被捧为“下一代技术”。传统液态锂电池的四大主材是正负极、电解液和隔膜,而固态电池用固态电解质取而代之,连隔膜都省了。这一革新在理论上堪称完美:能量密度能大幅提升,续航轻松突破千公里;没有易燃电解液,碰撞起火风险骤降;低温衰减难题也能有效缓解。也难怪资本市场对它趋之若鹜,实验室数据一公布就引发一轮狂欢。
但实验室到量产线,隔着万水千山。邓承浩透露的行业时间表很关键:主流企业计划2027年小批量装车示范,长安也在其中,但真正商业化要等到2030年。懂车帝的行业分析更细化:2030年前后固态电池渗透率才可能达5%-10%,全面替代液态电池要等到2035年后。
成本和工艺是两座绕不开的大山。ITBear科技资讯的数据显示,当前磷酸铁锂电芯成本低至0.25元/Wh,而固态电池最便宜也要1.5元/Wh,贵的甚至达5元/Wh。原材料更是天价,硫化物电解质每公斤近4万元,是传统电解液的千倍以上。工艺上更苛刻,硫化物电解质对湿度极度敏感,量产需全封闭环境,目前行业良品率普遍不到70%。
展开剩余55%更关键的是,固态电池并非解决所有问题的“神药”。消费者最焦虑的安全问题,液态电池也在自我进化。2025年4月出台的新国标要求动力电池热扩散测试“不起火、不爆炸”,2026年7月实施,主流企业已提前达标。邓承浩的观点很客观:“开发出不燃烧的电解液,液态电池安全性也能根本改善。”
其实市场对固态电池的狂热,本质是对当前技术的焦虑。国家消防救援局数据显示,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率万分之2.88,虽仅略高于燃油车的万分之2,但一旦起火,火势强度和救援难度都远超传统车型。低温衰减、成本高企等问题,也让消费者对新技术充满期待。
但焦虑不能催生技术突破。那位不愿具名的电池企业人士说得好:“外界仅凭实验室数据就判断量产临近,只会干扰研发节奏。”当年锂电池从实验室到普及用了十五年,成本从1200美元/度降至如今的100美元左右,这个过程急不来。
值得庆幸的是,行业没有一条道走到黑。除了固态电池,车企和电池厂还在同步攻关半固态电池、无钴正极、不燃电解液等技术路线。就像邓承浩说的:“固态电池是不是终极方案,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。”
对消费者而言,更该理性看待这场技术迭代。当下的液态电池技术已足够成熟,20万级车型续航破600公里、快充半小时满血已成常态,安全性也在持续升级。与其苦等遥不可及的固态电池,不如关注眼前的技术进步。
发布于:湖南省聚丰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